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三益街工人夜校旧址 2008-03-18
    清末民国年间,郑州地处交通枢纽,各地商人云集,经商建会馆的较为普遍,先后有10多座会馆建筑(部分称会所、老会)在郑建成。较大的会馆有湖北会馆、山陕会馆、河北安国会馆、山东会馆、江浙会馆、闽泉会馆、安徽会馆及绦带商的绦带会所,修鞋靴从业者的缝绽老会等。所建会馆(会所、老会)与商业经济有着密切联系,都是商人集资所建,所以称之为工商会馆。这些会馆是以行业为基础的社会团体,是同乡同行商人议事、联络乡谊及救济同乡人在旅居地所遇困难之地,并制定统一行动,互助合作,保护同业利益,共图发展。所以建会馆深受同乡同行的赞许和参与。

   当时郑州的会馆中,湖北会馆协调楚商多方位开展商贸活动,生意做得活跃,在老郑州人记忆中留下许多难忘的印象。据久居东三马路、南乾元街、南菜市街的几位老人说,郑州辟为商埠城市后,来此做生意的湖北人开始多起来,起初以买卖南北货干果为主,后来看到郑州辐射面广,市场潜力大,先后吸引了更多的楚商来郑开店经商。商人推销货物过程中,各种中间机构如牙行、经纪等也与日俱增。封建时代的牙行是骑在商人头上的一霸,控制市场,垄断行情,向商人收取高额佣金。为制定统一行动,与牙行进行斗争,保护同业的利益,1914年,湖北同乡同行商人开始酝酿,捐资筹建湖北会馆。1915年,湖北会馆在南川街(后改叫乔家门)路东一条东西长的街上落成,人来人往比较热闹。后来同乡同行、旅居郑州的湖北人,为了不忘在会馆得到的好处,便把这条街叫成三益街。

   湖北会馆建成后,同乡同行的商人们觉得身在异乡有了依靠,来郑州做生意的楚商越来越多,经营范围扩大,品种繁多,除南北货干果行业越搞越大外,还有衣着鞋帽、帐子床单、竹木日用杂货、皮革箱包、雨伞雨衣胶鞋、钟表眼镜、文具纸张、理发用具、猪鬃收购加工、营造(建筑)业,服务行业中的旅馆、澡塘、饭馆、风味小吃等在郑州开店。上世纪20年代前,南川街及其周边的商业多为湖北商人所经营。一时有“老城东南楚商多”之说,道出了当时这里人烟稠密、生意兴隆的景象,也给民国时期郑州的商贸活动增添了活力。

   湖北会馆在郑为同乡同行做好生意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受到了商户们的拥戴。当时在郑的湖北籍商户在商业经营中守信用、讲礼貌,这与湖北会馆对楚商从严要求以及优秀商号的示范作用有很大关系。一些对此有所了解的年长者向笔者回忆起两件事,让人不得不佩服湖北会馆在商业风云中的引导作用和号召力。

   商业店铺对顾客守信用很是重要,如果以次充好、缺斤少两,顾客知道后将再也不会登门。为此,湖北会馆院中的照壁上雕有福禄寿3星。旧时用的杆秤是13个星,为治理经商之人,讲究道德,在13星的后面又加上3星,成为16星。一旦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将会折福、折禄、折寿,以此警示经商者要讲信用、守规矩。楚商正是由于恪守了这个经商法则,才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生意越做越红火。

   讲礼貌主要是针对顾客而言,所谓和气生财。因为伤害了顾客就等于堵了财源,所以大小店铺都有严格的铺规法则来保证,否则要受到惩罚。相传,上世纪20年代,汉口商人乔少泉,选址南川街与西三马路交叉口路西,开了一家前店后作卖靴鞋的帽庄。由于他会做生意,讲究质量,文明经商,从它开业起,就以货真价实、礼貌待客名闻郑州,乔家声誉越来越高,附近群众为了永远记住这个乔家商店,便把南川街改叫成乔家门,乔家商店也倒真的成就了乔家门这条街,相传至今。

   后来,商会取代了会馆。湖北会馆原址在1920年初被改为铁路扶轮小学。1921年冬,会馆后院的议事厅辟为铁路工人夜校,1922年李大钊曾两次到夜校讲课,由此留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足迹。1986年3月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把“三益街工人夜校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唯一保留下来的湖北会馆旧址成为楚商回望历史的遗迹。

    (大河报/王瑞明/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