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清明节与郑州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农历节气,清明为农时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二是指风俗节日,清明节进行扫墓和祭祀活动,其来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连在一起的缘故。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名重耳)为纪念他的忠臣介子推而规定全国照办的。晋文公曾经经历过10多年的流亡生活,回国即位后,许多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臣子纷纷自我报功,因而得到了重赏。只有介子推不愿做官,不仅没有向晋文公报功,反而带上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知道后,要封他做官,因为找不到他,想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下来。但介子推坚决不肯下山做官,结果母子两人被火烧死。晋文公伤心万分,大哭一场,把他们母子安葬在绵山,立庙纪念,改绵山为介山,并下令以后每年到介子推被烧死这一天,即清明前一天,禁止烟火,家家吃干粮、吃冷食。这一天后来就叫寒食节。

   古往今来,历史上郑州城乡群众在清明节沿袭吃冷食、扫墓、柳枝插门习俗,《郑县志·风俗志》中记有:“三月清明,从冬至日,数至一百零五日整,即其节也。前两日谓之寒食。”人们不动烟火,多吃冷食,家家门前插柳枝,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郑州民间早已不见清明节吃寒食的现象,这一天演变成了盛大的祭祀节日,有清明节“倾城上坟、祭扫坟墓三日”的记载。清明前夕,人们就开始准备祭祀用品,因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之俗,清明前一天或当天一大早就要上坟扫墓添土、摆供烧纸,祭奠已故亲人。如家有新娶媳妇,则要盛装行拜坟礼,向祖先报喜。解放后,郑州建起了烈士陵园,每到清明节,社会各界纷纷到烈士陵园,献上鲜花,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精神,使大家受到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前后,气候渐渐变暖,草木已经萌动,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游玩,并有放风筝、荡秋千、踏青、春游之习。由此可见,清明节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