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童年时的冬天记忆-冬储菜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时候,社会如何发展,都少不了吃饭。但是,不同的时代,饭桌上的东西却不一样。从老百姓饭桌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每到冬季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忙活一件大事--储藏过冬菜;要是不储藏过冬菜,这个冬天可能就没得吃了。

   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秋冬季节市面上最常见的时令蔬菜也只有大白菜、萝卜、大葱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主。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甘甜可口、鲜嫩多汁、价格低廉,而且经久耐储存,适合多种烹饪方法,冬天可以不囤其他蔬菜,但大白菜则是冬储菜中的首选,重中之重;大白菜是稳定社会、稳定市场的政治菜,也被老百姓称为“安心菜”。所以,在那个时代,不管好坏,只要家里面能储存几百斤大白菜,这一冬天无论再寒冷,心里也踏实了。

   

   而保证冬储菜的供应,就是保证了居民半年的菜篮子。每年各地政府都会把冬储菜当作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来完成,都会成立一个保障冬贮菜的部门来专门负责“冬储大白菜”收购、运输和销售。为了保证供应,政府部门也会对大白菜实行统一收购与包销,不允许农民私自销售,而销售的单位都是国营的蔬菜公司。

   那时候的“冬储菜”也是实行暗补,就是政府高价收,再低价卖给居民。而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国家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专用购买凭证。无论是在本地或出差去外地,到饭店、食堂买饭必须得有粮票,买大米、面粉等粮食得有粮本,买工业品得有工业券,买副食品得有副食品供应票.......;居民们购买“冬储菜”也不例外的是凭票购买。

   在郑州,那时是每家每户按户口本发有副食品票,票是有号码的。政府会根据不同的供应公告居民使用几号票购买何种商品。如春节时的香烟需要几号票,名酒需要几号票,糖果需要几号票.......等等。


    在冬储菜销售日期开始后,政府会把“冬储菜”运送到一些较大的家属院便民销售,家家户户居民往往也是全家出动,天还没亮,销售点就排起了长龙,人们排着长队登记购买,而家属区内也到处是搬运白菜的人流。

   购买后,再用自行车、小推车、架子车等等五花八门的运输工具将冬储菜搬运到家,直到家家户户都买好了,市场才会归于平静。而最辛苦的还是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蔬菜公司职工。他们要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数亿斤冬储菜发放到千家万户,除了日以继日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家家户户把冬储菜买回来后,也并非就高枕无忧了;下一步冬储菜还需要做好储存几个月的准备工作。白菜一般需要在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把家中买的几十颗大白菜搬出来,摊开凉在地上;晚上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再把一棵棵白菜搬回家中,这也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就如,我家当时住的是“小阁楼”,就是那种上下二间房,楼梯在屋内的二层楼,进门处的厨房上面是凉台的那种房子;所以,每天早上要爬到凉台上把白菜摆到凉台上晒,晚上还要在爬到凉台上把白菜收回家中,几十颗白菜,一颗颗搬运,也不是一个轻松之事........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一星期左右,直到把大白菜表面的水气晒掉。然后,把晒好的白菜码放好,用绳子把白菜捆一下,再在上边盖上破被子、麻袋或者草帘子防冻。而萝卜和大葱储存相对省事,一般只需挖些土,将它们埋在土中就可以了。

   那时生活困难,冬季蔬菜品种也非常少,各家各户也会琢磨尽可能的使家庭的餐桌多样化。首先是夏季就开始晒西瓜酱,后来,又发明了在快入冬的时候,在输液用的葡萄糖瓶子里灌番茄,然后上锅蒸后保存到冬季食用;还有提前腌制的芥菜疙瘩、雪里红、泡糖蒜等等。食用油凭票限制,经济能力有限买不起肉,吃饭缺少油水,就只能买些猪板油,或肥肉炼油;炒菜或吃面条时把炼好的猪油放一些,特别好吃;还有刚炼好油的热油渣用热馒头夹着吃;哇,想想都流口水。现在的80后,90后......根本就体会不到;

   而那是的所谓改善生活,一般是除了节假日政府增加肉类供应时过过瘾外,就是家里养的小鸡成为公鸡后,为了节省饲料宰杀之时过过口福;说真的,那时的鸡子也太好吃了,一家炖鸡子,几排房都能闻到香味。

   而我家那时住在郑州的熊儿河边,那时的熊儿河清澈见底,还有鱼儿;附近很多居民都近水楼台的养有几只鸭子,把鸭蛋用泥土包裹后撒盐腌上,冬季偶尔还会有咸鸭蛋可吃,这就算非常幸福了。

   不过,说句实话,那个时代虽然物资贫乏,生活艰辛,但那个时代的食物却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用盐或白糖调白菜心,干吃生萝卜,还有凉调胡萝卜,那个好吃呀,是现在的白菜与萝卜根本无法比拟的;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开放、老百姓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可是,为了保险起见,国家仍旧严格控制大白菜的生产和销售,每年的11月1号到15号仍旧是几亿斤大白菜突击上市。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一进入白菜季,大街小巷的白菜就开始堆成了山,都卖不动,政府大力动员居民、各单位、机关储存大白菜,老百姓管这叫“爱国菜”。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彻底打破了国家对于蔬菜产销的控制,全国范围的蔬菜大市场、大流通逐渐形成,真正做到了由市场来决定一切,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现在,冬季的餐桌都不再是单调的了。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时候,市场里各种蔬菜也是琳琅满目,翠绿新鲜,除了价格上略高一点之外,和夏季没有太多的不同。各色各样、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在上世纪的几十年里,从60年代的当家菜,70年代的政治菜,到80年代的爱国菜,一棵普普通通的大白菜本是老百姓餐桌上一道普通的蔬菜。然而几十年来,在不同的时代它却被赋予了很沉重的含义,从那时走过的人,几乎都有一段“大白菜的故事”。其实,几十年来,大白菜还称为大白菜,而变化的是大白菜背后,老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22/01/13】

郑州逸事-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