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饮食文化
老郑州面包行业与“利兴”面包房
    清朝末年,郑州交通发达成为商埠口岸,各地商贾拥入,经济逐渐发展,随之带来一些新兴行业。一向被认为是西方人食用的面包也于此时传入郑州,市场上很快出现制作面包的店铺和作坊。

   1913年,河北保定人魏朝宗在火车站附近开一小店,经营京式茶点小吃,生意较好。魏经常来往于京、津,看到面包生意可做,遂于1914年在大同路西段路北开设一个前店后场的西式食品店,取名“利兴面包房”。他从上海、天津、青岛请来三四名师傅,加上工人共计8个人,自建窑炉,从北京购进酒花,用压榨酵母、上白面等经过加工,烘烤制出甜、咸面包出售,初期日产量不过几百个。因现做现卖,颇受来往旅客欢迎,在当时的郑州城也成为一桩新鲜事。

   后来,“利兴面包房”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除专门为著名的鑫开饭店、大金台、迎宾旅馆西餐部、五洲、万年春、中国旅馆、法人办的法国饭店、华阳春饭店制作配餐用的甜、咸长方形大面包外,还为铁路上的外国人定做特制面包。
   1920年后,“利兴面包房”在原石平街租房设一较大工场,扩建窑炉,开始大批量生产供应京汉、陇海铁路列车餐车上用的面包。增加的花色品种有圆形、果脯、馅食、奶油面包。门市经营也开始每天定时供应出炉热面包,附近居民也买来尝鲜,因其营养丰富,凉热均可食用,被民众逐渐接受。

   1933年,“利兴”又增加各式花色面包,并开始包销北京五星啤酒、罐头食品、糖果饼干、蜜饯果脯。“利兴”面包以其皮薄柔软、富有弹性,吃时清爽可口,易于消化,能与各种菜肴搭配,别有风味而成为郑州经营面包食品的一家名店,同时也对郑州面包的花色品种、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后,又有“德昌”、“赵余记”商家也仿效做起这类面包生意。

   抗日战争胜利后,做面包生意的店铺中,福寿街南头的“小小面包房”、乔家门的“义和面包坊”、一马路的“公记面包店”经营状况较好。到解放前夕,面包行业从业人员已有50多人,形成了食品行业里的一个新兴行业。

 
饮食文化-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