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市东风渠与东风路
    东风渠是1958年春,郑州人民利用义务劳动的形式开挖的一条引黄灌溉渠。那时没有挖土、运土的机械可供使用,它是工人、郊区农民、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学生等分段、分片包干,用铁锹挖土,用手推车、架子车或抬筐运土,挖到深处遇上水,就用水桶挑水,水桶不够用了,就用洗脸盆一盆一盆往岸上传递。有关重点闸、桥、穿越河道的工程,由省、市几个建筑单位不计利润承担施工。许多农民和机关、企业单位干部、职工带上简单的铺盖、挖土工具,搭起帐篷,住在河堤上,风餐露宿,大干苦干,用汗水和手中原始工具,耗费两年时间开挖出的一条人工渠道。渠首五孔库闸,建在惠济区花园口镇岗李村东北,往南与索须河、贾鲁河交汇,至市区白庙折向东南,在管城回族区穆庄北入七里河,干流原长42公里。河渠建成后,因是一项浩大的配套工程,根据当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形式,命名为东风渠。东风渠这个名字记录了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东风渠曾于1960年、1961年两次试放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造成两岸土地盐碱化,不能继续使用。1962年起,只好将索须河、贾鲁河以北渠道予以废除。渠首从臬村闸处开始,现已成为市区和近郊的主要泄洪排污河道了。2007年7月前后,清淤结束的东风渠引入经过沉淀的黄河水,东风渠彻底告别“臭水渠”的历史,变成真正的一渠清水,成为郑州北部重要的休闲娱乐区域。

    随着郑州建设生态水系城市的发展,这两条河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有市民和少数人大代表提出将东风渠改名为银水河的建议,说“只有这样才能与金水河相对应”。但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第四款:“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的原则,市民普遍认为,为传承历史文化,尊重历史,方便群众,郑州市的地名还是不改或少改为好,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地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留和延续,所以东风渠就没必要改名。

    郑州东风路位于金水区北部,东起郑东新区,与祭城路相毗邻,西抵沙口路,是北部地区贯穿东西的一条繁忙大道。它始建于1990年,因位于东风渠南岸而得名。
  
    最初的东风路只是东起文化路,西至南阳路近3公里的一段,宽也只有17米,人行道宽8.4米。路旁最早建有郑州轻工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合成纤维厂、中州乐园等。近些年,随着郑州加快城市化进程,东风路进行了全面拓宽改造,向东直通郑东新区,东风路西段穿过南阳路后,于2005年10月下穿铁路3孔涵洞,直通沙口路。